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形影不離的骨質疏鬆症及肌少症
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,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.6%,女性為18.6%。且有研究指出,在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中,肌少症也占了將近五成,因此骨骼和肌肉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:肌肉流失會導致身體支撐力下降,使骨骼承受更多壓力,進一步提高骨折風險;而骨質疏鬆會讓人活動意願降低,加速肌力下降的進程。肌少症跟骨質疏鬆兩者形成一種「惡性循環」:肌肉無力導致跌倒,骨頭脆弱又容易骨折,嚴重者甚至可能因此臥床、失能或提早失去生活自理能力。
什麼運動提升長者肌肉最有效?
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,建議主要以增強肌力和骨質為第一優先,最有效的運動是阻力訓練,如啞鈴、彈力帶、腿部訓練器材;如有餘力可加入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、騎自行車或飛輪車。除了上述運動,深蹲也很有效果喔!
(建議:一開始時以低強度為主,循序漸進。若有慢性病或行動障礙,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運動。)
吃對了遠離肌少症!通過飲食逆轉「微肌」
除了運動,和飲食雙管齊下更是改善肌少症的重要因素:
1. 足夠且優質的蛋白質
• 建議攝取量:每公斤體重1.2~1.5克/天(若腎臟功能正常)
• 優質蛋白來源包括:豆腐、蛋、魚、雞肉、黃豆製品或高蛋白營養飲品等
重點在於「分次攝取」與「穩定補充」,比起一餐吃很多,更應注重每一餐都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來源。
運動後的補給關鍵: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2:1黃金比例
很多人以為運動後「只補蛋白質就好」,但其實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正確搭配,才是促進肌肉修復的關鍵。最佳的黃金比例為碳水化合物:蛋白質 = 2:1,這樣的組合有助於快速補充肝醣、刺激胰島素分泌,減少肌肉的流失,達到更好的肌肉修復與合成效果。
2. 維生素D與鈣質補充
• 有助肌肉收縮、功能、強度與骨骼強化,若缺乏會減少肌肉及骨骼的強度
• 建議攝取:牛奶、起司、小魚乾、黑芝麻、香菇
• 日曬15~30分鐘可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
3. MCT中鏈脂肪酸
MCT能被迅速吸收並轉換成能量,也有助於保護肌肉不被分解當作能量使用,進一步維持肌力。除此之外,還能增進認知能力,若能與蛋白質一同攝取,更能增強肌肉保護與修復效果,尤其對於行動力較差或營養狀況不佳的長者更為重要。
4. BCAA支鏈胺基酸
包含白胺酸(Leucine)、異白胺酸(Isoleucine)與纈胺酸(Valine),這三種胺基酸在促進肌肉合成、延緩肌肉分解方面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,對於長者或肌少症高風險者特別重要。BCAA的三大優點:提升運動後肌肉修復效率、減少運動造成的肌肉分解、降低運動後的肌肉疲勞。
文/黃聖堯營養師
參考資料: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-老年期營養手冊
2013年第57卷第4期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